隨著南昌市重點工程“數字南昌”一期項目全部完工驗收,制約各專業應用系統建設的“瓶頸”已經逐步消除,電子地圖、航空影像數據庫等基礎數據將廣泛應用于測繪、園林等眾多領域,促進城市信息的共享,極大地避免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還可為廣大市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方便。同時,這也標志著南昌已踏進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城市進行高效的綜合協調管理和城市信息化建設、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大門。
“數字南昌”是南昌市信息化的戰略口號和奮斗目標,其核心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城市,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交通流的通暢、協調。
在科幻小說里,未來的數字城市被描繪成這樣一個類人的怪物:一條條互相勾連的光纖是城市的神經,各種各樣的信息是其中流淌的血液,一個超級CPU是城市的大腦,城市在這三者之上快速、智能地生存并運轉。
就其應用功能來說,數字城市將使城市規劃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多的信息量,更高的分析能力和準確性,并提高城市建設的時效性、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城市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城市綜合實力以及城市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城市”勾畫新南昌
3月9日,南昌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數字南昌”的建設情況,今后只要擁有一部可上網的手機或在家輕點鼠標,就能完成繳費、查詢、訂座等一系列功能,還可以網上“空中”俯瞰南昌景色,無論是綠化甚至是窨井蓋都可以盡收眼底。
勾畫一
政務辦公 效率提高
“我們有了區里面專門開設的操作系統,工作、管理比以前方便多了。”東湖區民政局低保部門職員在電腦前操作了一回低保管理系統,并深有體會地列舉了開展數字化管理帶來的好處:其一工作變得便捷了,以前都是進行紙張檔案管理,無論是統計還是翻閱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現在通過社區、街道、中心的三級網絡建設,所有的工作,以及將數據傳送到銀行進行發放,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其二是效率得到提高了:以前中心、街道、社區之間溝通靠電話、文件等,現在通過網絡能隨時交流,行政管理也能搭準脈搏;還有就是節約了資源:以前什么事都要用紙張,如今“公文流轉”實現了無紙化,正與節約型社會合拍。
通過走訪,記者眼里的政府效率,已經和企業單位沒有差別,有些甚至已經超過了企業。“其實東湖區早在2002年5月份就開始對低保戶進行銀行發放管理,并開始設計應用自己的軟件系統,如今電腦等硬件已經成了各個社區、街道辦事的基本要求,我們不僅對基層人員進行了近10期的業務培訓,同時安排人員經常為下面進行系統維護,督促他們做好資料備份,真正實現了辦公信息化”。
勾畫二
政府公眾 搭建橋梁
每天收到天氣預報的短信息;“家校通”短信平臺;通過語音、短信、GPRS等多種接入手段,自助進行電費、交通罰款等查詢、繳納費用和預存款……這些都是南昌數字化建設內容之一——與移動通訊部門合作建設各種信息平臺所帶來的便利。
“易辦事”是以江西移動語音信息服務平臺為核心,結合短信和GPRS網絡服務,在政府與公眾之間搭建高效暢通的事務處理平臺。其中包括:公共信息服務、預約辦事、自助業務辦理、手機支付費用等功能。市民使用各種移動終端,通過移動通信服務如短信息、GPRS、WAP、CBS(小區廣播)等,獲取電子政務系統中與自身利益有關的信息服務。同時,政府工作人員通過短信業務通知、短信/WAP、信息查詢等應用系統來延展、完善“易辦事”,促使政府運作進一步的透明化、公開化,提高公眾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
自從2004年南昌部分出租車安裝了GPS定位系統以后,除了對出租車的安全起重要的保障作用外,還實現了打電話就可叫到出租車,方便了的哥也方便了乘客。而讓這些夢想成真的條件之一,就是江西移動強大的無線通信網絡支持。
江西移動與南昌市政府相關部門合作開發出作為“數字南昌”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GPS綜合服務系統”。該系統是基于移動GPRS網絡及短信中心的城市全球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目前已成功啟動了“南昌市客運指揮調度中心系統”,該系統實現交通車輛定位和統一調度。
據悉,“城市GPS綜合服務系統”即將為南昌市的城建、急救、搶險、供水、供氣等各方面提供服務,最終實現對客運、公交、急救、物流、運鈔、搶險等機動車輛的防盜、防搶、報警、救助、調度等功能,使各行各業能得到隨時監控,從而造福千家萬戶,同時也使南昌市成為我國第一個建設政府統一GPS運營平臺的城市,實現數字南昌的夢想。
勾畫三
足不出戶 享受服務
上了年紀的王大爺夫婦住在某小區,兒女都在外地,所以二老迫切需要找個好保姆來照顧生活起居,然而年紀大帶來的出行不便,以及對魚龍混雜的保姆市場不能把握,所以遲遲沒有找。有了政府部門開通的電話求助服務平臺后,只要撥打一個電話,就有熱情的接線員把你的要求記錄下來,同時聯系加盟商,最終把你需要的服務送到家,而且服務質量也有保障,因為所有加盟商都有政府介入進行監督管理。這就是“電話求助服務中心”的魅力,南昌市民不久就能真實感受到這項服務。
目前在南昌東湖區正在進行數字化試點的建設,負責承建社區服務中心的南昌東湖區城市投資建設公司楊總向記者介紹:作為2006政府為民辦十大工程之一,東湖區社區服務中心從一開始就定位在起點高、功能強上。同時這也是江西省從國家爭取的國債項目南昌市東湖區和贛州章貢區各一個。因此得到了國家安排的一部分資金,區里也提供一部分。整個服務系統建成以后,將可以為廣大市民提供各種服務,包括家政、醫療、衛生等項目。而實現社區求助服務的手段之一,就是建設呼叫服務系統,目前包括房屋、電腦等硬件上已經基本完工,擬在四月份投入使用,前期準備有5、6個接線員上崗,等號碼定了之后,就會想廣大市民推廣使用。
而且,服務中心還會為有條件上網的居民提供網絡服務,通過建設有效實用的網站,更多、更具體的服務可以提供給居民。
林立的摩天大樓曾經使城市長高過一次,城市周邊的衛星城鎮的出現又使城市變大過一次,技術專家說,采用信息新技術之后,未來的南昌將變得聰明起來,同時人們交流的距離變得″近在咫尺″。城市中的人們可以利用遍布街頭的多媒體檢索系統,通過觸摸屏和視頻通信任意瀏覽餐飲娛樂、交通出行等等信息,只要想知道,只需輕輕一按,大千世界盡在眼底。
“數字南昌”的概念
數字化城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信息化城市,它是對城市基礎與生活發展相關的各方面內容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化處理和利用,具有對城市地理、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復雜系統的數字網絡化管理、服務與決策功能的信息體系。
概念的提出
1998年1月,美國副總統戈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舉行的開放地理信息系統協會上,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21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的報告,提出了“數字地球”這一戰略思想,有著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經濟背景: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要通過“數字地球”繼續把持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制高點,拉動經濟持續增長,將為其占據主導地位的信息高速公路提供重要的空間信息資源,進一步增強其對全球資源、經濟、軍事的快速反應和控制能力。我國學者也認識到“數字地球”戰略將是推動我國信息化建設和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武器。數字城市源于數字地球的戰略構想,數字地球的實質是構建下一代全球信息基礎設施,運用基于互聯網的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形成三維可視化的具有信息查詢、監控、決策支持等多種功能的全球數字神經系統。如果說“數字地球”正在構建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神經網絡,數字城市則正是這個神經網絡上的神經元。
數字南昌的定義
據南昌市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數字南昌”從廣義就是指南昌市的信息化。是指在城市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以及城市生產與生活中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將城市的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順暢、協調發展,實現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狹義的數字南昌是指:利用數字城市理論,基于3S(地理住處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南昌市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社區,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體系。其本質是建設空間信息基礎設計并在此基礎上深度開發、整合、應用、交流和共享南昌市的各種信息資源。
近年來,“數字化城市”已成為繼互聯網之后的新流行詞匯。按中國可持續發展小組組長牛文元的說法,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在其他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只要數字化水平達到“基本運用”的程度,GDP就可以增加2.5~3倍,城市的形象和競爭力也將大幅提升。現在的問題是“數字城市這輛車太大太沉”,它涉及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乃至地理信息系統等方方面面,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e-everything”(任何事情都是數字的)。如此之大的一篇文章該從哪里開頭?怎樣做才能取得實效?
打破“數字南昌”瓶頸
南昌已經把數字化建設納入“十一五”規劃,各項基礎建設也在積極的進行中。但從整體上看,目前南昌數字城市建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求和思路都有了,但各種機制、規范、基礎數據采集、共享等都是需要解決的環節。
基礎數據有待廣泛應用
針對″數字南昌″的前期工作,南昌市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作為政府部門,南昌市政府為″數字南昌″做了兩項前期工作,首先是投資買下南昌市7402平方公里的TM衛星圖,比例為1:100000,此舉是為″數字南昌″工程提供基礎的地理信息;另外針對南昌地區,進行了兩次航拍,一個是對南昌市1400平方公里包括南昌東、西湖等四區及周邊縣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航拍,比例尺為1:20000,并在此基礎上具體展開了八大調查工作,分別為南昌市國有資源調查、地質勘察、水資源、旅游資源調查、環保狀況、城市建筑密度、城市園林綠化、城市交通情況調查。另一個是對南昌264平方公里同時也進行了一次航拍,此次航拍分別依照兩個比例尺,一是1:2900比例尺,還有一個是1:500的比例圖,目前正在制作1:500的數字線化圖。1:500的數字線化圖,將把南昌市的每一幢樓房,每一顆樹木反映出來,為″數字南昌″起到輔助作用。談到264平方公里的概念,胡道虬解釋說,目前南昌市規劃城區為80公里,而未來″數字南昌″的規劃城區的面積為264平方公里,數字線化圖建立后,同時也完成了″數字南昌″的一項基礎工作。
可以看出,南昌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經費奠定了數據基礎。在3月9日的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南昌市國土、環衛、消防、綠化等部門都已參加,但如何根據南昌市情和自身工作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應用方案,還有待各個部門著力解決。
政府投入不能少
數字城市建設是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是貿易、投資、資本流動、技術轉移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一切領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是也對運用和管理上提出了頗高的要求。
數字城市建設最關鍵是資金上的投入,一個系統的建設,需要不斷的投入、改進、協調。南昌市東湖區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湖城建)楊 斌董事長認為,整個系統需要很多部門的聯動,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決定性因素。IBM 電子商務資深顧問曹碩人認為,城市數字化是個超級系統,信息量巨大且出自眾多部門,整合的任務極為繁重。即使整合起來,要方便應用也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這當中軟件、設備、人才、服務等“一個不能少”。
數字城市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機構上,涉及城市各層次部門;在工程內容上,涉及網絡通訊、空間數據、人口、組織機構、經濟、政策法規、各行業各領域業務數據與應用等多種信息化建設內容;而在具體工程實施中,則涉及電信運營商、網絡運營商、網絡集成商、數據生產公司、系統集成公司、軟件開發公司、設備供應商、資本投資公司等。因此,數字城市的建設無論在其理論與技術研究,還是其工程建設的管理與實施均具有需要政府來聯合眾多機構來共同協調完成.
市場推廣 長路漫漫
無論政府在數字化建設上所付出的努力有多大,最終是否有效還需要市場和市民還檢驗。東湖區城建楊總說,從老百姓來看,對數字化肯定是有需求,態度上也肯定是歡迎的。針對社區信息服務,政府運做和管理上是一個難點,因為涉及到眾多百姓利益,所以對加盟商的監督管理需要落實和加強;第二是業務擴展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剛開始一段時間,如果對加盟商管理不好,老百姓服務得不到滿足以后就失去這個市場了。
既要做到高質量、可信度,又不能完全讓數字化建設完全市場化,這將是政府今后將面臨的重要矛盾。僅僅從南昌市區,就覆蓋百萬人口,將來數字還會更大的工程,這里面蘊涵的商機無限,但這么多年的市場化運營,并非順風順水,如果把這么大的工程完全市場化運做,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形成一個完善的機制,達到一個良性循環,我們對數字南昌還有很多期待。
數字城市怎樣規劃?
作為城市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和城市應用最具前景、活力的體系,數字城市幾乎包括了城市生活所有的管理和經濟層面。根據城市日常所需和運作特點,通常有以下的解決方案:
1教育和培訓
用于校園網和多媒體教室、遠程教學、企業內部培訓、醫院病理分析和遠程醫療。
2多媒體信息發布
用于電子圖書館、政府企業。
3交互式多媒體展示
用于機場、火車站、影劇院、展覽館、博物館、廣告業、商場、百貨公司。
4網上IC卡繳費業務
用于機關、企業及個人的網上水、電、煤氣、電話等自助繳費。
5VOD影視歌曲點播
用于有線電視臺、賓館飯店、住宅小區的娛樂系統。
6每日信息
提供每日城市人口所需的信息,如時事、政策、當地新聞、當地天氣預報、飯店指南、電影預報和本地企業的地址、業務介紹及其經營范圍等多方面的信息。
7企業廣告與銷售
為當地企業提供廣告和銷售產品的渠道,它可以涉及從在網上張貼企業的聯系方法到商品交易全過程的目錄。
8網上辦公
提供城市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網上辦公系統,有關政策、文件可以通過網上傳輸,還可以通過網上召集會議等手段實現現代化的辦公方式。
9意見反饋
為市民提供一個窗口,向政府機關反映日常生活中的糾紛和意見等欄目。
10城市數據庫
全面涵蓋城市房地產業、建筑業、勘察設計、城市規劃、城市建設、村鎮建設、建筑材料等行業的信息,建立起大型綜合信息數據庫,方便各行業的信息查詢。
“數字化城市”從哪里起步?
2005年在南京召開的“數字化城市與城市信息化市長論壇”上,來自國內外31座城市的市長和專家們紛紛獻策,交流做法,開具藥方。
在綜合實力上有“中國縣級第一市”之稱的廣東南海市,信息化建設成績卓著,曾在聯合國和中南海宣講過“數字化城市”的市委書記鄧耀華介紹,南海的信息化是從電子政務起步的。他在推行城市信息化時有一句口頭禪:“你進監獄還是進網絡”?“進監獄”指政府信息的不透明和對權利的壟斷所導致的腐敗;“進網絡”指把村、鎮(區)、市三級財務用網絡聯起來,并推行政務電子化,讓信息透明,政務公開,把“數字革命”革到政府頭上。南海正是以此為突破口而獲得了成功。鄧耀華稱此舉是花最少的錢獲得了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南海搞一個教育信息化項目需3000萬元經費,校長們都說沒有錢,全市的財務管理實現信息化之后,僅堵管理的漏洞,一年就多收稅收3000萬元。
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郭華東針對面面俱到的城市數字化,出具了“不能貪大求全,要對癥下藥,量體裁衣”的藥方。譬如傳統產業集中的城市,可以從改造傳統產業切入。溫州市的“溫州數碼城”,就是定位于以信息化推動傳統產業的提升。大連市針對軟件出口增速快的局面,提出了建設“寬帶大連”的目標。安徽省淮南市則選擇一個區試點,利用網絡平臺招商引資,花了小錢,辦了大事。南京、常州的城市數字化也都各有側重。
來自日本“數字化城市”京都的信息工程項目負責人、京都大學教授石田先生介紹,從全球范圍看,城市的數字化建設大體上可分為兩種模式:歐洲是城市聯盟模式、亞洲是政府推動模式。與會代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國應當選擇政府推動模式,推動的突破口應選擇電子政務,通過電子政務實現信息的透明與公平,提高辦事效率。與會專家的另一個告誡是“要善于把信息流變成錢流”,即信息化必須注意當地市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簡單起步,注意引入市場機制,否則就是建起來了也難以長久。數字化城市建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小明提醒人們注意互聯網上的信息沙漠。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每9個月就會翻一番,而信息增長越快,相對于讀者的有效信息就越少,你在網上看100篇文章,常常只有一篇對你有用,信息精品是不可能呈指數增長的。寬帶上的信息99%被感性的視頻信息占用了,可供理性思考的信息只占1%。
日本的石田教授指出:2000多年前,人們為了找水而聚集在一起,產生了水稻;如今人們為了尋找信息而聚集在一起,出現了互聯網;今后的趨勢是什么,那就是數字化城市。中國惠普副總裁何炳麟說,1985年我從香港來到祖國內地的感覺是“很痛心”——怎么這么落后?那時有人問我上海與香港差多少年?我說:上海永遠追不上香港。但今天,上海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香港了。由此來看,中國的數字化城市追上美國的時間也不會太久。
城市,一個矛盾和欲望的綜合體。美國《財富》雜志每年都要評選“貿易的最佳城市”—在全球化競爭中,城市已代替國家成為最佳的競爭單元。而城市也越來越像一個公司,如何經營城市成為“城市CEO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城市的服務功能被廣泛提倡,而另一方面則是政府、企業、公民的利益需要得到保障和平衡。在種種問題找不到突破口的情況下,我們期望數字化、信息化能帶動一個城市的“綜合素質”垂直提升。然而技術不是解決城市問題的唯一良藥。在實際的交通系統、管線、信息都擁堵的情況下,我們能期待一個城市的數字神經發揮怎樣的效力?
一場大雨澆醒了一個城市
一個城市的數字面目,也許就具體體現在下水管道的直徑、立交橋的交通流向和流量這樣的細節和數據之中。看看如果不以數字化的思路來運營城市,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
2004年7月20日,北京又遭遇了近期第二場大雨,由于吸取了“7·10”大雨的教訓,這次各部門紛紛啟動了應急預案,使這場大雨沒有像上次那樣造成嚴重影響。
入夏以來,強降雨的接連而至已帶來全國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損失。而7月10日那場突如其來的大雨還留在京城百姓的記憶之中,打亂了整個城市的正常節奏。
在四個小時之內,北京降水量達到90毫米,造成了幾百輛公交車被淹;由于城市積水造成了交通擁堵,平均擁堵的時間達到了5個小時。這場大雨讓很多人想起了三年前北京初冬遭遇的一場小雪,當時造成了史無前例的城市交通大癱瘓。我們不禁要問:城市到底怎么了?
專家給出的診斷結果是,這是城市的“腦梗塞”或是“腸梗阻”,就像人生病了一樣,不通則痛,而城市的各種網絡就像人體的神經網絡,互相協作又密不可分,最后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暴雨的背后,是天氣預警、市政排水系統、交通指揮系統、救援搶險系統的各自為政。
當一個城市的規劃沒有以人們的方便為準則,又不是經濟效率最大化時,美好的主觀愿望就只能停留在口號上。例如本是為方便市民設計的智能交通卡,只因為公共汽車上配備的太少、不方便購買、不能和朋友共用等各種因素,使得在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北京就是普及不起來。
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在飛速發展,由于人口越來越多,未來的趨勢必然是更好地實現數字化管理,有條不紊的可持續發展。而數字城市的參與主體,無非是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最終目的也是要讓這三者之間的信息能夠透明、暢通的傳遞,然后做出最適當的決定。
但是從這場暴雨來看,我們得到的一個教訓是,政府、企業、公眾間的信息溝通和交互,在大部分環節都是脫節的。首先是氣象部門的氣象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被層層削弱;其次是氣象預警信息沒有有效的覆蓋到公眾;另一方面,被堵在路上的乘客無從得到航班是否延誤這樣的信息,則說明公眾與企業間信息的脫鉤。
現代城市的應急系統仍然可圈可點,各個行業因為條塊分割而導致力量分散,無合力可言。110、119、122等多個號碼臺的存在,使人們在危急關頭求助時,還需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所處的狀況和應該撥什么號碼,政府之間的資源不能在一個平臺上充分共享,往往導致災害被人為的擴大。
城市設計和運營需要太多綜合的考量。市政的排水系統如果不暢,可以疏通排水管道,用抽水泵可以及時排水—這些都可以在短期內加以改進。但是一個城市的規劃決策如果失誤,那么這樣的“后遺癥”或許將在幾十年中都難以消除。一個城市的數字面目,也許就具體體現在下水管道的直徑、立交橋的交通流向和流量這樣的細節和數據之中。只有保證城市的規劃科學合理,才能保證一個城市長期健康的發展。
數字城市:體驗之都
北京的多年抗旱經驗始料不及這一次“洪災”多少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大雨來的時候,交通堵塞了,公安局出動了,交管局出動了,水利的、氣象的也都出動了,但是聯動不夠。北京市信息化辦公室主任朱炎這么形容當時的狀況:“這樣的短時間突發事件不像以前SARS那樣周期比較長,暴雨來了等你聯絡完,兩小時該堵的地方都已經堵上了。”
城市以往趾高氣揚的樣子成了一幅糟糕的體驗。出租汽車上,北京的“智能交通”給每一輛都配上了全球定位系統GPS,但大雨來的時候廣播媒體、口耳相傳卻成了交通的神經中樞里最主要的智能。
對于一個“數字城市”來說,應急聯動系統就在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華深惠正公司副總裁胡武凱告訴記者,“真正的應急聯動系統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有時甚至比電子政務工程還昂貴。”
然而應急聯動僅僅是數字城市的一部分。按照數字城市的一些構想,它至少包括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智能大廈、智能交通、城市規劃等諸多內容。
政府效率提高的挑戰
數字城市無非就是城市的信息化。信息或者知識、智慧、決策都以數字為媒介傳遞著,數字變成了城市的神經。
這樣一來,腦在哪兒?自然是政府。在數字城市還未成型之時,政府也一直是數字城市的推動者,而帶著提高效率和公眾服務雙重目的的電子政務也必定是數字城市的先行者。那么,政府關于電子政務的遠景是什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又是怎樣反映和實現這個遠景的?
“一寸光陰一寸金”,政府對于辦事效率的關注程度已經逐漸超越了節約成本的考慮。
2004年7月1日伴隨中國《行政許可法》實施而成立的天津市南開區行政許可中心在全國首創“超時默許”服務機制,可以稱得上電子政務在服務型政府的一項最新應用。“超時默許”規定, 如果行政許可的前置審批部門在規定的時限內,既不批準也不批駁,電腦就會自動生成打印蓋有該部門紅印的批準文件—這樣的IT技術機制對行政許可中心各部門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顯然是一個刺激。
連通的城市和社區
數字的城市將造就怎樣的改變?無形的、虛擬的數字空間可以使人們的活動完全超越具體時空的限制,這成為了城市郊區化發展的一個新的基礎。另一方面,“新城市主義”也開始以緊湊型社區來取代無序蔓延的郊區模式—網絡成了社區與城市連結的通道。
一邊是自上而下,一邊則是自下而上的傳遞。121條街道,1500多個居委會,35個鎮,1100多個村——這是廣州市的情況。廣州市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唐望生說:“網絡延伸下去,應用環境建起來”是網絡基礎建設的總體思路,網絡從區到街道,向下延伸進入家庭。于是,現在廣州家庭擁有電腦比率是73.7%,上網的家庭達到52.5%。網絡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這些“神經”是有效的、或者合理的嗎?
問題并不簡單。“居民找街道,辦事難辦事煩”是個“傳統保留項目”。另一條,“條條推廣軟件,造成基層亂”。唐主任說,“某個區的匯報說省、市一共在該區推廣了59個軟件,而一個街道也遇到了6個部門推廣9個軟件的混亂情況。”最后,“條塊不結合,造成資源費”。多個不同的系統,每種信息在各個系統上都要重復錄入一次,造成人力的浪費;不同的設備裝這些冗余的軟件,又造成設備資源的浪費。
“傳統項目”問題的解決,基本上由唐主任開出改變辦事流程和辦事窗口的藥方,再加上一個“綜合業務系統”和為市民提供辦事指南的“人性化的社區網站”。后面兩個問題則是“互聯”添的亂——本是好事,但“機關各部門從自身出發,方便自己采集數據和業務管理而不考慮方便基層和市民。”因此,針對“條條推廣軟件亂”,廣州市開發了“社區綜合應用平臺”,并制定了廣州市強制標準《廣州市電子政務系統社區接入規范》。
“現在廣州市的計劃生育就實現了市里到區里、區到街道、街道到居委會的聯動,并和民政局的婚姻登記信息能實時共享,上下午各一次,每天交換兩次,”唐主任笑道,“一結婚計生委就開始為你提供服務了”。
“你的數字城市”
城市偏愛IT,那么它的市民呢?事實上,市民感受到的數字城市,正由前面提及的政府、機構乃至企業提供的數字化的服務逐漸演變而清晰。上海市政府曾提出要到2007年初步構建起以“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技術應用集約化”為主要標志的“數字城市”基本框架,這個目標就包含了社會公共服務機構上網比例由85%提高到95%,政府公共服務項目網上實現比例由10%提高到90%以上。
上海市的進步還體現在了“社保卡”上,它為了方便市民享受政府服務把各類社會保障與市民服務相關信息整合為統一完整的可容納2000萬人的信息系統;同時,每個市民持有一張具有4000個漢字存儲容量的IC式社保卡,成為進入信息系統辦理20多項公共服務的鑰匙。上海市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劉亞東表示,“社保卡的未來計劃是進一步擴充系統容量,使服務系統能夠覆蓋流動人口、農村社保人口和16周歲以下學生,到2005年基本實現人手一卡;并進一步拓展功能,并通過對系統積累數據的實時處理,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
中國數字城市發展對策
循序漸進八條原則
數字城市建設一定要循序漸進,切勿一哄而起,盲目冒進,務必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規。當前,需要堅持以下八條原則:需要有政府、企業和學術界共同協力參加、需要有多學科專家的參與、需要基礎設施與信息內容并重,不僅要有帶寬,而且要有數據庫、需要硬件與軟件并重,高度重視市民的信息素質與領導人的信息化意識、需要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并重、需要典型示范與整體推進結合、要堅持統分結合的原則,政府要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同時,又要充分調動包括企業、政府和家庭在內的各主體的積極性、要注重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并重,把握好中國國情與國際接軌兩者之間的關系。
數字建設八條對策
數字城市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簡單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產品的堆積就能實現的。中國數字城市建設應采取以下八條對策:政府在數字城市建設中應有正確的定位,即加強領導、整體規劃、加強立法、增加投資;制定數字城市的戰略。制定數字城市的戰略與政策,應建立在整個國民經濟信息化和“十五”規劃,特別是社會經濟信息化的背景之上;建設數字城市必須首先要求政府職能信息化;建設數字城市應與企業信息化結合起來;建立“數字城市”應與城市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建設數字城市要動員廣大群眾參加,應依靠和借助民間力量;建設數字城市應形成新的吸引人才的機制;數字城市應是社區工程、市民工程,而不是政府的“業績工程”。
發展方向三大策略
中國數字城市的發展需要采取以下三個策略:跨越式發展策略。在知識經濟可以有選擇地跨越式發展的今天,中國完全可以擺脫順序發展的國外模式,針對中國比較落后的通訊基礎設施,政府、企業信息系統建設、互聯互通等相對落后的薄弱環節,同時并舉,跨越發展,快速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幅度提高發展速度;中國城市可以集中建設: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城市房管信息系統、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城建政府網站群等與城市地理信息關系密切、城市發展急需的領域,暫時放棄全面發展的目標;中國數字城市的特色應該定位在:建設具有4D數據的城市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建設以三維和VR技術為主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業務專業應用系統,集中搶占數字城市“43VR”的技術應用戰略制高點,形成中國數字城市“43VR”的特色,開拓中國數字城市獨特的市場空間。
新加坡是19世紀作為英國的一個貿易港口建立起來的。土地空間和勞動力市場的狹小,使得新加坡轉向服務型的旅游、銀行和離岸加工業。它對經濟成功的決定因素的認識可圈可點:優良的環境,高質量的居住、娛樂、通訊設施——這個城市國家最新的賣點是數字娛樂交換中心。
今天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將來它卻想成為一個世界的數碼港,一個“環球數碼發行中心”。IDA的規劃說:“將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有活力的全球信息通訊樞紐,以電子經濟和電子社會為核心。將新加坡建為一個活的數字實驗室。”
這個小小的城市化國家的政府以高效和強勢著稱,在城市數字化方面政府的主導性也很強。有400多萬人口的新加坡在“全球IT網絡化”方面是亞洲最好的、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政府的指導思想是:“每一個能夠通過電子方式提供的服務都應該成為電子化的服務”;而且所謂“許多機構,一個政府”,提供無縫、集成的公共服務。
感受新加坡的“數字生活”
“射頻識別”讓借還書籍更快捷
在新加坡,公民可以在網上報稅、進行電子投票。如果你要申請護照,可以去附近的富士或柯達洗像店,在那里照相,洗像店可以幫助你在線申請護照。去社區附近的國立圖書館分館里,可以很方便地查詢到1800年以來本地各種出版物的膠片資料。許多電子服務的成熟程度讓人驚嘆……
6月中,正值學校放暑假。圖書館是青少年們十分愛去的地方。我們采訪的JuRong地區圖書館三層是專門針對青少年讀者的。這一層沒有正經的“圖書館式桌椅”,靠著大玻璃墻扔著許多看起來很舒服的“麻袋”,人一坐下就陷進去了;還有大紅色的皮質圈椅,靠背很高,里邊可以坐下一、二十個人,相對封閉的空間完全適合小型的青少年聚會。圖書館的工作人員Sharon介紹這些都是青少年志愿者們自己設計的。
新加坡的圖書館是一個適合各個年齡人群的、非常舒適的休閑或求知之地。新加坡人到圖書館里憑自己的身份證或特別辦理的圖書館卡都可以借書,除了一些多媒體等增值服務以外,借書是免費的;即使是外國人也歡迎到圖書館里隨便看書,只是不能借走。連母親懷抱著的幼兒們也可享受他們的“權利”。JuRong圖書館地下一層是特別為幼兒設立的,許多看起來只有幾個月大的小嬰兒被媽媽抱著、或者坐在嬰兒車里被推進來。甚至有特別的書為幼兒啃咬和撕扯而設計。有一塊地方掛著“大聲朗讀”的牌子,媽媽可以在這里給寶寶讀書。
新加坡的國立圖書館系統共有76間圖書館,有些圖書館開在大型商場里方便讀者。讀者借書后,可以在其他任何一間圖書館還書,異館還書的比率差不多占總數的30%~40%;而且可以24小時還書,圖書館外的墻上設有兩個扁扁的、類似郵局投信口的“投書口”,讀者只需把要還的書仍進“投書口”里,就算完成還書手續了。圖書館會整理這些異地歸還的圖書,雇傭郵局來把它們再送回其“出發地”。
這一切方便的背后,是新加坡國立圖書館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的一套“射頻識別”(RFID)系統。RFID是一種類似、但優于條形碼系統,使用無線頻率通信進行自動識別、追蹤和管理的系統。圖書館內的每本書上都有RFID標簽,微小標簽可內置于皮膚、衣服和書頁內,無損于外觀。進入圖書館后,首先讀者可以用英語、漢語、(印度)淡米爾語和馬來語在自助設備上查詢圖書情況(華人占新加坡人口的絕大多數,另外也有很多印度和馬來裔人聚居)。借書是自助的,將挑好的書放在借書機器前的一塊墊子上,機器會自動掃描,然后打印出借書憑條。可以用現金卡或者交通通聯卡在自助機器上付錢,購買圖書館的增值服務、或者交罰款。還書時讀者把書扔進“投書口”后,系統能自動發現圖書并進行處理。在借書和還書的環節,國家圖書館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形容是:相比以前讀者排大隊的情況,實現了“從一小時到一分鐘的轉變”。
圖書館門外的自助查詢系統也是24小時的,電子書籍和期刊的閱讀、電子資料的查找非常方便。國立圖書館還根據這些電子化服務積累的讀者數據,分析不同地區、年齡段讀者對圖書的偏好,用于在各個館合理地分派圖書,以及進行采購的趨勢分析。
新加坡國立圖書館系統一年接待的讀者人次為3200萬,相當于平均每個新加坡人一年去八次圖書館。
進院出院 一卡搞定
走在安微尼亞山醫院里,氣味、環境都不似常見的醫院,也看不見排著長隊的、焦躁的病人和家屬。
病人拿著身份證掛號的時候,安坐在一間舒適安靜的小隔間里,面前的醫院工作人員一邊操作電腦,一邊進行問詢。工作人員輸入資料的過程簡單,因為病人的諸多個人信息已經自動導入醫院的系統了,這得宜于國家公共數據庫的完善和易用——馬上可以知道病人有什么樣的醫療保險可以用,以及個人需要付總費用的比例。如果病人以前曾經來過這家醫院,“初始信息”就會更加完備,因為所有病人的記錄都是用電腦保存的,很容易調用。由新加坡電腦系統公司實施的一套醫院管理系統,在很多醫院還有遠程預約的模塊,病人可以“電子排隊”,成功后預約的時間和號碼會以手機短信等形式通知病人,到時按約前來就可以了。
病人離開醫院結帳也是非常方便的,醫院稱之為“實時清”,收費柜臺與醫囑執行結合,賬單中將由保險系統支付的部分也會自動扣除,醫院會與保險公司結算,病人就不用自己墊付、操心找保險公司等麻煩事了。
在病人看不到的后臺,還有一套龐大的電子系統在支持著醫院的運轉。包括病區、手術室的動態調配,藥品、血庫、化驗庫等的實時管理,以及電子病歷,方便進行遠程會診的數碼化“片子”等。病人能看到的是輕聲細語的工作人員,有植物、流水的小庭院;從進院到出院,自己基本上拿出一張能證明身份的卡來,一切煩瑣的雜事醫院都給辦了,感覺十分人性化。
指紋識別 自動通關
新加坡的出入境人口流動很大。北部的兀蘭海關瀕臨馬來西亞,這是新加坡每天通關人數最多的關口,平均每天23萬人。
不過,60%的旅客可以在8至12秒內快速完成入境檢查手續。新加坡海關采用了一套很先進的指紋識別自動通關系統。旅客到達自動通關通道時,將自己的個人通行卡插入讀卡器中,然后將右手拇指放在指紋掃描器上進行辨認。系統確認了指紋后,自動門便會打開,讓持卡人通過。指紋通關系統在機場等各個海關關口都使用,大大舒緩了客流壓力。
新加坡海關一副勢將自動化進行到底的樣子,最近又雇傭了約3000名“摩托黨”來參加一個新計劃的測試。新加坡在200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瞳孔特征識別技術應用于摩托車駕駛員入境檢查的國家,目前的試用結果被認為精確性完全能滿足實際需求。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人很多采用摩托車交通工具,每天在關口排隊的車輛相當擁擠。瞳孔識別自動通關系統將會有兩個攝像頭,方便檢查摩托車前后兩個乘客;乘客經過注冊后,不用通行卡,過境時只需看著一臺瞳孔成像儀,就可以驗證自己的身份。
新加坡有今天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得宜于天然的地理優勢,新加坡港口每年處理的集裝箱數量占世界總量的1/5。
一年里的一億八千萬標準箱的量,一般進港貨物在48小時內會處理掉。這里有全世界第一個全國性的貿易文據處理網絡貿易通關系統,它結合了35個管理機構的要求,包括進口/出口許可證的批準。處理時間從2~7天減少到10秒內,由30個文件減少到1個文件。
港口的工作人員笑稱他們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社區,這一套計算機集成的港口運營系統,使多方交流成為可能,政府、港口自身以及各個船運公司、貨主等都能從網上迅速了解物流的信息。
商業的快捷要得益于政府的服務意識。“eCitizen”是新加坡政府眾多在線服務的門戶網站,公民只用一個用戶名和密碼即可與不同的政府部門打交道。舉例說以前用人工方法時,申請組建一家新公司要耗時兩天,根據申請的公司規模不同要交費1200~35000新元;現在通過電子服務,只需要2個小時和200新元。
而政府的網絡普及和幫助工作也做得很好。“對于有工作的成年人等,我們要使IT變得富有樂趣”,所以有“全國電子生活方式運動”等活動;1997年開始IT已經融入到學校課程的藍圖中,政府還推廣針對工人、家庭主婦等的多種普及課程;二手電腦也被重新利用,主要針對低收入家庭和小孩子。
快捷交通顯現數字魅力
車輛行駛在新加坡的公路上,時常就會看見前面出現一個標著醒目“ERP”字樣的門框式設施。此“ERP”非彼“ERP”。酒店的司機在介紹新加坡名勝的時候,也會特別講解一下這個“ERP”(電子公路收費系統)。
車輛通過閘門的時候,配合車輛上安裝的閱卡器自動交費。交費的現金卡可在銀行ATM機或加油站等地充值,出發前插入閱卡器;經過閘門時,公路電子收費被扣除,剩余金額也會在閱卡器上顯示。閘門上的攝像機可以拍攝下違規車輛。一些停車場也利用政府這一套系統的配置,來自動收取停車費。這樣大大加快了速度,也減少了人工。更重要的作用還是在于管理。公路收費是根據不同的車輛類型,以及閘門地點和時間的不同來收取不等額費用的。以此可以控制高峰路段和時段的車流量。例如高峰時期進入市區要新幣3元,所以很多空駛出租車等就會繞道走,在只要2新元的時候涌入市區載客。公路電子收費制甚至影響了一些新的購物中心的選址。每三個月,“時價”就會根據新的交通情況和趨勢進行調整,確保公路上的汽車能保持一定的車速,所以這種控制是很有伸縮性的。
新加坡的智慧交通系統中心嚴密監控著超過1800個交叉路口;公路停車線路下面埋設的探測線圈能感應車輛的經過,其產生的磁場變化傳達到交通控制點的一臺接收器上面,從而可以調整紅綠燈長短,優化當地車流;交通信息系統與交警、救援隊、廣播中心等是聯動的,一旦有嚴重交通事故或其他突發事件這樣一套系統就很管用。
而樟宜機場則是一個高效率的機場。樟宜機場里活動著一種特別的“銀色小車”,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移動辦理柜臺”。柜臺里面配備了工作站終端(包括一個15英寸平面監視器)、鍵盤、智能卡/常客卡讀卡器、登機卡打印機、行李牌打印機和射頻天線,能夠辦理基本登機手續、打印登機卡和行李牌等。另外機場保證旅客12分鐘內就能拿到托運行李,最后一件行李也會在29分鐘之內到達。這樣,旅客下飛機后,在34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出入境檢查、領取行李、完成通關手續。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